当前位置: 剃刀 >> 剃刀介绍 >> 契科夫之枪不存在多余的素材
“契科夫之枪”可谓文学创作上一个有名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故事中出现过的素材,必然有其作用和价值。
假设故事的开头出现了关于某把枪的描述,那么在接下来的章节中,这把枪很有可能会迎来“开枪”的时刻。
以《红楼梦》为例,一僧一道劝甄士隐将女儿甄英莲舍弃,直言“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舍我罢,舍我罢”,见甄士隐不愿搭理之后,留下诗句“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便飘然而去。
而甄英莲,也就是后来的香菱,也正是在元宵节时因仆人霍启的失误而被人拐走。
这一段,就说得上“契科夫之枪”的经典诠释。一僧一道前番的纠缠,在香菱“灯消火灭”之后,却是加深了读者心目中这两人作为得道高人的形象,同时又为甄士隐的顿悟埋下了新的伏笔。
文学作品中的一行描述、一段情节、一处场景,都不存在冗余。
而且,也正是基于各种伏笔,才能让我们推测《红楼梦》的大致结局。
比如,三十一回的回目中说到“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故此,许多人都推测贾家“食尽鸟投林”之后,贾宝玉和史湘云还有一段麒麟之缘。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故事前期出场的某个物件或人物,在后期大放异彩,会让我们觉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和“契科夫之枪”相识的理论,即奥克姆剃刀原理: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就是文学创作中,不要掺杂不需要的描写在里面。
不过,长篇小说的创作中,难免会有疏漏,有些作品中,可能因为作者遗忘的缘故,某些前期出场过的素材,到了末尾也没能“开枪”。
当然,这也跟作品的题材有关系,追求严谨和逻辑缜密的推理小说,这样的疏漏是要尽可能避免的。
“契科夫之枪”这种表现手法在电视、电影里也颇为常见,特意给了镜头的人或事,通常都是在后面有伏笔的。
大家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不妨把“契科夫之枪”这个原则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