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剃刀 >> 剃刀优势 >> 坚持断舍离的状态多久真的有很大的改变吗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的心总是被很多纷乱芜杂的事情塞得满满的。
那时候刚刚经历了失恋,整个人精神状态很不好。每天都想好多好多,前男友的,工作的,学习的,同事之间的,和父母的,和领导的,还有好多过去的回忆……有的想要得到,有的害怕失去,有的权衡利弊……
更要命的是,那段时间我无心整理家里,每天晚上回到家,总有更乱的世界在等着我:
衣柜里堆得满满的衣物、一拉开便难以还原的抽屉、即使用上各种各样的收纳箱依然摆得乱七八糟的零星物品……
真的烦躁。
看过我其他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有点强迫症,对于整理和收纳有一套规则:每晚睡觉前桌子一定要收拾干净,地面一定要全清扫一遍,物品一定要分类摆好。
所以可见我当时已经堕落到了什么地步……
于是我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向前走吧,未来有你想要的一切。恋恋不舍,只会拖你进步的后腿。
既然决定了,那就先从房屋焕然一新开始吧!
不过,我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整理房间,而是——断舍离
光衣服鞋子包,就扔了60斤买了统一的收纳容器,分门别类收纳物品;买了标签机,分别给每个收纳盒打了标签;整齐统一的家,大功告成~何谓断舍离?
在我看来:
断:不买不需要的东西,在“入口”取舍物品舍:舍去多余的东西,在“出口”清理物品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即通过反复实践“断”“舍”的步骤来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长期断舍离后,我总结了几条的理论,希望对你也同样适用:
让每样东西有自己的归属
只要你不用它,它就不属于你,物也有生命,而物尽其用就是它“活着”的意义。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这句话被称为奥卡姆剃刀定律,即“简单有效原理”。他在《箴言书注》中也对此作出了进一步阐述: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事情。
在断舍离的过程中,会渐渐发现让自己变得幸福的必要物品是什么,也就是说:我只要拥有它们,就足够幸福了。往后就会目标明确地购物,每次扔的东西也会一次比一次少。
不要将就
常常有人会把穿旧了、破了的衣服作为睡衣来穿,这就完全违背了睡衣的意义,穿睡衣是因为自在和舒服,而不是在家里就可以穿着随便或是邋遢。
不要舍不得
其实我们口中的“舍不得用”,更多是内心深处对自我的否定。
我们把我们自认为的好东西收藏起来,舍不得用,想着等到“重要场合”才能用。结果“重要场合”少之又少,导致吃的都放烂了,用的都在墙角吃灰。
以前是什么都买不起,而现在早已不同往日,买来的东西又多又杂才是应该解决的问题。
放下执念
生命过一天少一天,但是为什么我们的欲望却越来越多?
有时候选择多了,就愈发难以抉择,愈发拖延和逃避。要知道,人死亡的时候带不走任何东西,最终,我们都要学会放下,人生无非也是断舍离。
断舍离的何止是物品
对于人和事也是一样的。有些人的出现,只是为了教会你一些东西,他的使命完成了,自然就该离开了。
既然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就不能再继续沉沦堕落,而是要断舍离:断绝联系,舍去挂念,脱离依赖。
从此以后,我的心态变得更加纯粹、乐观,人也更加独立、自信。
也是通过“扔东西再收纳”的理念,我觉得自己的整理能力开窍了。这种感觉真好。
直到现在我还是会定期清理物品,而且是强制性地让自己定期扔东西。一次比一次扔得少。
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快乐,外在物少了,心更自由了。
所有的断舍离,不过是给自己的灵魂找一条回家的路。
山下英子出生于东京,是颠覆历史概念“断舍离”思想的创始人,《断舍离》这边本书在中国如此畅销,实属她的意料之外,它就像这社会中的一股清流。
看书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能在《断舍离》中找到平静,让自己的心回归安宁,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是一本自我反省,看清自我,以及重新认识自己的书籍。放下,或许是一种解脱,有舍才有得。
A7-断舍离人生没有白走的路6册全小店¥79¥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