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健身器材 >> 健身器材发展 >> 健身行业深度报告健身需求有望上升产业链发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莞证券,魏红梅)
1、我国健身行业大产业链逐渐完善
1.1我国体育产业规模大
我国体育产业规模稳定增长。根据Wind,年-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从1.71万亿元增加至2.95万亿元,CAGR为14.58%;同期,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从0.55万亿元上升至1.12万亿元,CAGR为19.62%。近年来,为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实现全面健身的目标,国家陆续发布多项政策。其中,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表明体育产业将在年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体育产业发展增速减缓。根据智研咨询,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约为3万亿元,同比增长1.7%。
从中国体育产业结构来看,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体育服务业为两大重心,体育服务业发展更猛。根据Wind,年,我国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总产出占比分别为50.6%、46.2%和3.2%。其中,体育服务业总产出占比上升较快,年较年增加17.3个百分点;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的总产出占比有所下降,年较年下滑19.5个百分点。从体育产业增加值来看,我国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快速上升,年达到亿元,占比达到67.7%,较年上升18.5个百分点。
1.2我国健身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健身行业历经数十载,保持稳健步伐,近年来在科技助推下加快发展进程。21世纪初,健身概念萌芽,国内一线城市陆续出现健身俱乐部。在中国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带动以及国家政策鼓励下,中国健身行业保持稳定发展,逐渐向低线城市渗透,健身需求亦逐渐升级。在经济水平提升、互联网发展、科技进步、政策支持等因素下,中国健身行业不断重塑升级,进入新一轮蓬勃发展阶段,线上健身服务、居家健身服务等,以及与健身相关的智能设备和应用软件等兴起。
随着社会发展,健身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减压和维持身体健康的方式。健身也是很多男士和女士用来塑造曲线身材的一种锻炼方式,大致分为器械锻炼和非器械锻炼。健身的方式有多种,于女性而言,成套的徒手健美体操、球和棒等轻器械体操,可以起到减肥和改善体形体态,提高灵活性,增强韵律感等作用;于男性而言,有许多能发达身体各部位肌肉的举重练习动作和其它动作。
1.3我国健身产业链逐步完善
国内健身行业产业链逐渐完善,分工不断细化。健身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健身器材、教练培训与课程研发,主要是为健身行业提供硬件设备、人员和内容等资源;健身行业中游主要是线下健身中心、O2O服务平台和健身APP,覆盖线上线下健身场景,为健身群体提供多元化服务;健身行业下游主要包括健身食品补给、运动鞋服、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运动周边服务,以及信息查找、社交平台和数据管理等服务,满足消费者不同方面的衍生需求。
我国健身行业大而不强,各子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上游来看,健身器械方面,本土健身器械品牌主要占据中低端市场,更多是参与代工和制造;教练培训上,缺乏国际认可的大型培训机构,教练素质参差不齐,且人员流动率高;课程研发方面,主要以引进为主,如莱美、CrossFit等课程,目前也逐渐出现自主创新课程,如郑多燕减肥操等。中游来看,健身中心方面,我国健身房市场集中度仍较低,竞争较激烈,未有全国性大型连锁健身企业;线上健身方面,利用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进行推广,可以快速提高健身参与人群数量,同时打破健身时间,更灵活便捷,但盈利模式仍待探索。下游来看,主要是对健身群体提供辅助服务,健身补给基本可视为是健身必备品,消耗量大,尤其是蛋白粉等健身食品。
2、我国健身人口渗透率仍较低,多因素推动未来发展
2.1我国健身人口渗透率仍较低
我国健身人口渗透率较低,未来提升空间大。以健身会员数与全国人口数之比作为健身人口渗透率,年我国大陆地区健身人口渗透率为5.02%(若以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全国总人口数据计算,该渗透率约为4.98%)。以美国为对标,若要达到相同健身人口渗透率水平,中国仍需要新增健身会员超过1.4亿人,新增健身俱乐部超过9万家,未来市场空间广阔。
国内一线城市健身人口渗透率最高。经济水平是影响健身人口渗透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3万元增加至3.22万元,CAGR为8.39%。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在健身方面投入的精力、时间、金钱等将随之增加。目前,国内健身人口渗透率正在追赶欧美等地区,国内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健身人口渗透率相对较高。根据三体云动,国内一线城市平均健身会员渗透率为10.85%,新一线城市为5.95%,国内主流城市平均值为7.41%。其中,北京健身人口渗透率达到12.12%,位居全国第一。
2.2亚健康状态蔓延,健身需求不断上行
根据柳叶刀数据,我国成年男性和女性肥胖人口在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年我国肥胖人口规模超过2.5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超过17%。肥胖容易导致身体机能下降,使得糖尿病、慢性心脏病等疾病发病率上升。以Ⅱ型糖尿病为例:肥胖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保持细胞正常代谢,胰岛分泌的胰岛素一般高于正常人;当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就会引发糖尿病。对于长期肥胖者而言,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肥胖人群,可高达普通人群发病率的4倍之多。随着肥胖人口增加,我国糖尿病新增患者和发病率均在提升。
2.3我国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逐年提升
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类支出呈上升趋势,占整体消费支出比重持续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年-年,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从.10元上升至.00元,CAGR为13.03%;同期,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从6.9%上升至8.8%,增加了1.9个百分点。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放缓,我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亦有小幅下滑。但综合来看,虽然居民在医疗保健上的消费支出增加,可以体现居民对医疗卫生方面的重视程度提升,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素质仍需改善。
2.4国家政策推动全民健身
国家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近年来出台多项政策助推体育产业发展。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46号),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目标在年使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突破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年,《全民健身计划(-年)》、《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规划纲要》等政策面世,目标在年全国每周参加一次及以上的体育锻炼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锻炼人数达到4.35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
随后,国家陆续发布多项对小众运动的产业规划、《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鼓励体育产业创新性发展。年新冠病毒席卷全球,为减少疫情对体育产业影响,国家印发了《关于大力推广居家科学健身方法的通知》,鼓励居民居家健身,助推居家健身、互联网健身等行业逆袭。年适逢“十四五”开端,为给国民提供更好的健身环境,国家发布《“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等政策。
2.5我国中产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品质走高带动健身行业发展
以家庭为单位,我国中产阶级规模日益壮大。麦肯锡将年收入在6万-10.6万元之间的中国城市家庭定义为大众中产阶级,年收入在10.6万-22.9万元之间的中国城市家庭定义为上层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群体在生活必需品上的花费小于50%。根据麦肯锡,中国中产阶级占中国城市家庭的比重从年的4%上升至年的68%,其中上层中产阶级占14%。麦肯锡预测数据显示,年中国中产阶级比重将超过75%,其中上层中产阶级占比将上升至54%左右,即新主流阶层。轻中产阶级将成为消费主力军。随着社会发展,在中产阶级的基础上,新中产阶级、轻中产阶级概念萌生。新中产阶级以80后为主,在丰富物质和良好教育下,内心安全感和进取心强烈,产生于精神消费时代背景。
轻中产阶级包括80后和90后,产生于理性消费时代,既追求品质升级,又懂得适度节制,是介于普通大众和新中产之间的阶级群体。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CHFS)调查数据显示,年中国中产阶级成年人口占全国成年人口比例为20.1%,平均财富约为13.9万美元;根据欧睿信息咨询,年我国中产阶级人口占比将接近50%;根据艾瑞咨询,含轻中产家庭中未成年个体的条件下,年我国轻中产阶级人数达到3.5亿,占全国人口比重接近四分之一,规模较新中产阶级更大,是推动消费的主要力量。
我国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推动国内经济变革和消费转型。根据艾瑞咨询,中产阶级,尤其是轻中产阶级,消费需求特征呈现四大特征:品质消费兼顾高性价比、回归理性而非炫耀消费、崇尚健康生活、注重精神消费。对于健身类消费而言,健身既可以锻炼身体,提高个人健康素质,又能够减轻当代人的工作压力,维持个人心理健康。根据艾瑞咨询,轻中产阶级认为最能带来生活品质和幸福感的消费方式是旅游和健身,65.1%的轻中产人群赞同旅游能提高生活质量,64.1%的轻中产人群认为健身和运动是进阶品质生活的必备。随着中国阶级结构的变化,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将会成为推动健身行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3、上游:健身器材行业
健身器材可以按使用方法分类和按使用场景分类。根据不同使用目的和方法,健身器材可以分为自由器械、有氧运动器械、固定器械和原始器械。其中,自由器械、固定器械和原始器械主要用于力量训练,自由器械使用相对灵活且占地较小,例如哑铃、壶铃、健身球等;而固定器械使用方式相对单一,且结构较复杂,如单杠、双杠、腿举器等;原始器械较为古老,较少出现在健身场所中,如沙袋、铁链等。有氧运动器械用于有氧运动,使用方法单一,常见的有跑步机、椭圆机、健身车、动感单车等。根据不同使用场景,健身器材可分为家用健身器材、商用健身器材和户外健身器材。其中,家用健身器材占比较小,操作相对简单;商用健身器材种类丰富,更注重质量和使用寿命,价格相对较高;户外健身器材常见于政府修建的公共体育场所、学校、社区,种类较少,但安全性和耐用性相对更好。
3.1国内健身器材行业规模波动增长
全球健身器材行业市场规模稳定增长。根据MarketResearch和前瞻产业研究院,年-年,全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从77.1亿美元上升至.5亿美元,CAGR为5.55%,增速较为稳定。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数据显示,年全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将达到亿美元,预计年-年的年复合增速为4.01%。
中国健身器材行业销售收入呈波动增长。根据中国文体协会,年-年,中国健身器材行业销售收入规模从.7亿元上升至.5亿元,CAGR为1.19%,增长较为缓慢,低于全球整体水平。年-年,市场规模有所下降,而年在疫情催化下,互联网健身和居家健身等方式更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