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器材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

发布时间:2022/8/30 16:38:05   
患有白癜风要如何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zz/zzzl/

本文转自:包头日报

近日,中共包头市委办公室、包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举措》,并发出通知,要求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和各部门单位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若干举措》全文如下。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6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工作举措。

一、主要目标

到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3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品质明显提升。到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全国全区平均水平,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全民健身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政府提供的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满足群众健身需求,人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二、工作举措

(一)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机制

1.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推动单项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建设,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参与全民健身工作,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和专业培训。市直各部门单位、企事业单位,中央、自治区驻包各单位,要抓好本行业、本领域干部职工的全民健身工作。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成立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专门负责全民健身工作。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安全保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2.强化群众身边健身组织建设。嘎查村(社区)要建立1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组建1支全民健身队伍,指派专人负责站点和健身队伍的日常工作。每个站点要配备1—2名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组织群众开展身边健身活动、小型赛事。各级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要发挥组织职责作用,指导各基层站点开展健身运动。乡镇苏木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大力支持基层站点开展各类活动。

3.推动竞技体育成果转化。建立高水平运动队帮扶基层体育社会组织机制,推广我市足球“部校通”经验,组织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进站点,转化竞技体育科学训练成果,开展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培育运动康复复合型人才,深入基层指导群众科学健身。

(二)推动城乡平衡全民共享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布局

4.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布局。科学分配城区、农村牧区体育资源,均衡规划体育设施,将体育公共资源向人口密集的嘎查村、社区倾斜。着力解决城区人口密集,农村牧区居住分散,体育设施分布不均等问题。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楼宇、商场、沿河、沿山、沿街、城市区间道路等公共资源,扩大健身资源供给。各旗县区、稀土高新区要按照公共体育场馆建设标准落实“四个一”工程,规划建设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未达到要求的要改扩建或新建。要将体育元素有机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开发建设体育场地设施。

5.优化城镇全民健身功能布局。城区大型体育场馆要满足运动员训练、举办大型高水平赛事的需求。各级全民健身中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体育场馆,要满足本单位职工、学生和周边群众日常健身需要。老旧城区要深挖潜力,整合土地资源,通过改造升级体育公园、建设社区广场、健身步道等,改善群众身边健身设施。农村牧区要结合农牧民生活习惯,建设适合农牧民健身的广场、乡间道路、村文体站等设施,满足农牧民的健身需要。

6.推进跨区域合作的空间布局。加强跨区域合作,推进呼包鄂乌体育一体化发展,坚持自给自足、兼顾周边的原则,统筹规划沿大青山、黄河、G6高速、国道建设户外运动营地、冰雪运动场、公路越野、自行车骑行等户外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打通交通旅游线路,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实施体育竞赛表演“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搭建文化、旅游、商贸平台,以举办中国马球公开赛等品牌体育赛事为平台,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交流合作。

(三)盘活资源补短板,拓展健身运动新空间

7.精准打造10分钟健身圈。实施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旗县区、乡镇苏木级全民健身中心实现全覆盖,支持街道新建小型全民健身中心(体育综合馆),新建居住小区要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少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建筑面积不少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公共健身设施,并按照有关规定纳入施工图纸审验,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强化工作区、生活圈健身场所建设,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健身房(室),全面升级百姓身边的健身设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健身条件。

8.拓展体育健身新空间。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制定现有公园广场三年(年—年)升级改造计划,在现有公园基础上植入体育元素,通过新建升级一批运动场地、配套一批体育器材、增加运动标识等措施,升级改造60个公园、广场,为百姓健身提供新阵地。推进健身步道建设,在公园升级改造和城市绿道建设工程中,将公园园路和绿道游径改造成健身步道。在适老、适幼、适残等养老、娱乐、康复设施规划工程中,安排充足的健身空间。

9.开发建设户外健身场地设施。注重因地制宜,在不影响市容、生态,不妨碍防洪、供水安全等前提下,依法依规在黄河、小白河、昆都仑河、东河槽、二道沙河、三道沙河、四道沙河沿岸建设健身步道。在大青山、九峰山、春坤山、马鞍山等沿山区域建设登山步道、山地自行车越野赛道、航空飞行、户外营地等全民健身设施。支持建设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的气膜结构或装配式健身馆、游泳池,模拟滑雪馆,固定式和季节性滑雪场。

10.推进健身设施绿色低碳转型。实施健身服务提升行动,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材料和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节能降本规划建设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实施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改造工程,利用5G信息技术,提升场馆赛事智能化、规范化、科学化服务水平。坚持标准,不好高骛远,不逾越生态保护红线,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将健身设施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打造健身与生态有机结合的运动场景。

11.推进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开放所属体育场馆设施。教育部门要统筹学校体育场馆资源,有条件开放校内体育场馆的学校,要制定向本校师生以及与学校有合作的青少年俱乐部免费开放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学校场地开放安全工作机制,制定疫情防控、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开放时段的治安管理。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场馆要符合开放条件,面向学校师生以及周边社区居民、社区俱乐部,分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第三方力量通过投资、冠名、竞标等形式,参与学校体育场馆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制定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贴政策,扶持中小型公共体育场馆发展。鼓励私营企业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

12.提升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强化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应急、疏散、消防、安全、卫生防疫和体育功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要符合国家要求,开放时段应覆盖晨晚练等城乡居民健身高峰。低收费价格一般不高于当地市场价格的70%。老年人、残疾人、学生、军人、消防救援人员使用公共体育场馆或开展公益性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收费标准一般不超过半价。改革市奥林匹克中心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公开招标优选运营企业,推进市场化、社会化运营。按照相关规定,政府投资新建的体育场馆不宜单独设立事业单位管理,应委托第三方企业运营。单位自建、企业代建和PPP模式规划新建的体育场馆,要结合实际进行合作或委托运营。

(四)开展高水平广覆盖的全民健身活动

13.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赛事活动。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优化体育赛事使用道路、空域、水域、无线电等行政审批流程,推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体育产品开发生产、体育用品销售等经营活动。

14.培育精品赛事活动。举办包头国际马拉松、ATP国际网球挑战赛、马球公开赛等一批国际、国内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品牌赛事活动,提升城市形象。引进全国青少年排球俱乐部百队比赛,世界青少年体育联合会(UWG)篮球赛,全国青少年跆拳道锦标系列赛等高水平赛事,扩大城市知名度。持续开展包头市鹿城球王“三小球”争霸赛和“三大球”俱乐部联赛。举办市、旗县区和稀土高新区两级青少年体育锦标赛,全民健身冰雪系列活动等群众性赛事。形成精品赛事为示范引领,联赛、锦标赛为重点,群众身边赛事活动为支撑的办赛格局。

15.推广户外运动发展。推进“体育+旅游”、“体育+文化”融合发展,建设完善的户外健身场地和配套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建设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一批草原、冰雪、军工、民族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引进优秀户外运动企业,开展冰雪节、旅游节、丰收节,户外休闲大会、草原那达慕大会、马产业博览会,举办徒步、登山、攀岩、自行车骑行、垂钓、滑雪、航空、汽车越野露营等精品户外休闲运动。支持搏克、射箭、赛马、马术、布鲁等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五)夯实群众基础

16.落实全龄友好理念。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建设适合不同人群参与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因地制宜开展赛事活动。完善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硬件设施,配备适合全年龄段人群使用的设施设备。开展适老化设施改造,解决老年人使用智能技术困难问题,畅通残疾人参加锻炼和观赛无障碍化通道,实施未成年人设施器材标准,打造全龄和谐友好的运动场景。

17.培育终身锻炼习惯。坚持从娃娃抓起,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指导幼儿、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组织儿童、学生、职工、老年人、农牧民、残疾人、妇女等群体,宣传科学健身理念,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养成终身健身习惯。

18.强化职工体育。针对广大干部职工工作节奏快,参与健身时间不足等问题,合理调整工作与体育健身时间,大力开展职工运动会、“三大球”和“三小球”体育比赛,推广广播体操及工间操,提升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鼓励按照《基层工会经费收支管理办法》,使用工会经费为职工购买健身服务。

(六)提升全民健身标准化水平

19.执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按照国家标准,结合我市实际,各部门分工负责,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任务。实施室外健身器材的安全通用要求,采购投放安全实用的体育器材。认真执行《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等国家标准,合理规划建设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推进智慧化健身场所建设。

20.提升科学健身指导专业水平。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建设,培训各级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技能和专业服务水平。支持与运动平台合作开办线上健身课堂,大力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

21.建立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体卫融合”,强化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服务保障能力。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发展目标,构建改革创新、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继续实施“体医融合”工程,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立科学健身门诊,努力实现健身与健康服务一站式、一体化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完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

(七)营造全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

22.普及全民健身文化。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新格局,营造全社会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5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