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放老街东头,有一家阿昌理发店,是老街上年代最久远的理发店,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而店主人赵阿昌也许是目前无锡最年长的理发师,虽然他今年已经85岁,却依然坚持经营着这爿小店,他说,为了不辜负老主顾们,自己能开多久就开多久。探访多年的老街上有家老剃头店从墙门路右转进入墙门东路,便是有多年历史的硕放老街,两边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房子,中间是一条只能容一辆车进出的窄路。几十年前,这里是硕放最热闹的地方。沿着老街往东走多米,便到了阿昌理发店。朝西的一间小门面,没有招牌,只用红漆在门口墙上写上“阿昌理发”四个字。走进去,完全没有新潮理发店的气派和精致。几张凳子、沙发靠墙摆着,几位熟识的老邻居正围坐着聊天。南面一张长木板搭在两只柜子上,便成了摆放工具的工作台。一面斑驳的大镜子立在台子正中央。镜子前面各种梳子、剃刀、电推、剪刀一字排开。85岁的赵阿昌头戴一顶毛线帽,身着深色棉服,脚蹬黑色皮鞋,手拿一把剃刀在劈刀布上来回打磨,旁边躺着一位等待修面的老主顾。修面这门手艺,在新式理发店已经难寻踪迹,而在过去,却是老式剃头匠的必学技能之一。虽然阿昌年过八旬,工作起来依然十分利索。他用热毛巾焐住顾客鼻子以下部位,等热气打开毛孔后,再用剃刀刮脸。先从嘴巴周围刮起,然后是脸颊、额头。阿昌的剃刀在主顾脸上细密地游走,贴而不紧、快而不破。刮好后,老主顾用手一摸,滑溜自然,不禁喊了一声“舒服啊!”故事多岁的镜子70多岁的轧剪见有人来了,赵阿昌抬起头笑眯眯地打了个招呼。尽管做了几十年的生意,老人依然不善言辞,也不会讲普通话。他的故事很多是由几十年的老邻居余朝良代为讲述,他们两个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认识了。赵阿昌本是硕放杨家湾人,14岁时出来谋生路,跟着师傅学起剃头的手艺,当起了学徒。新中国成立后,他进入了国营理发店,店面就在硕放老街上。几年以后,因为妻子身体不好,四个子女全靠他一人养活,而集体理发店每月27块钱的工资不够用,生活非常拮据,他便自己出来开店,在老街东头盘了这家门面,这一开就是50多年。作为一家老式理发店,整个店里,只有当中一张理发椅是新的,其他全是老旧的。“这张椅子是去年年底换掉的,以前是那种白色的高高地老式椅子,坏掉了”,阿昌说,“现在换上这张,估计以后都不用再换了。”还有一把旧式轧剪,从他14岁学徒时就带在身边,一直用到现在,依然是他的宝贝,“大部分时候用电推,但是停电的时候还是用它。”他说着,从地上捡起一撮头发,用轧剪轧,“你看,还是好好的。”至于那面斑驳的镜子,就更有历史了,阿昌说已经有多年了,“是我师傅的师傅用的,后来传给我了。”从事理发这么多年,他也没有徒弟,都是一个人单干。他说,很早以前曾有一个徒弟,嫌苦不干了,后来再也没有招过徒弟。怀旧只剃老式头,生意依然不错阿昌的做派也是老式的。这么多年来,他不给客人烫发、染发,只剃老式的发型,因此光顾的大多是中老年男性,偶尔也有几位老年妇女。近几年,因为理发只要10元钱,又便宜又好,名声在外,他的客户已经超出了老街的范围,有硕放其他地方的人开着电瓶车特意过来。“他心肠也蛮好的”,老邻居汤瑞珍说,有的老人不方便出门,他虽然也一把年纪了,仍然上门服务;碰到经济困难的,他也不收钱;还有的人家小孩满月剃光头,也指定要他去。而大家都没有把他的年龄当回事,因为他耳聪目明,面相也实在是挺看轻的,“说他六十几岁也有人信的”。“剃光头、平头我很在行”,阿昌说,剃光头时,拿剃刀顺着剃、逆着剃,反复好几次,直到摸不到头发桩、像脸蛋一样光滑为止。而一般来剃头的,都要顺便修个面。许多上了年纪的人,都喜欢用老式剃刀刮脸的感觉。“用剃刀刮脸比用剃须刀舒服啊!”邻居“白铁匠”刘炳根说,以前阿昌还给人掏耳朵、做眼睛,后来年纪大了就不做这些了。“我的采耳工具还在呢”,阿昌从柜子里拿出一只瘦长的竹桶,里面放着十几种采耳工具,“那时剃头、修面、采耳,一套坐下来,要四五十分钟呢!”“什么是做眼睛?”记者问。“就是别人眼睛觉得不舒服了、堵住了,到我这里来,我用剃刀尖给刮一刮,刮得眼泪出来了,就通了”,说着,他拿起剃刀,就要做示范,吓得记者赶紧后退。坚持为了老主顾,他将继续开下去如今,赵阿昌住在咏硕苑,离理发店走路大概需要20分钟。早上7点,他准时过来开门,下午5点半关门。中午一顿饭就在店里吃。店里有两只小电饭煲,一只用来烧菜,一只用来煮米饭。采访的那天中午,他自己烧了一小碗红烧肉,放在电饭锅里保着温,等邻居们都散去了,他才准备吃饭。吃好饭后,就在店里的躺椅上小憩一会儿。他的小店一年天每天都开张,有生意就做生意,没生意就跟邻居们聊天。唯一一次关张了差不多1年时间,那还是20多年前的事,当时他得了直肠癌,住院8个月,恢复之后,又继续开店。附近都是相处了几十年的老熟人,没事就到阿昌的店里来,有好吃的还给他带一点。“除非生病了,不然他天天都在的。医院挂水,下午又跑过来了”,汤瑞珍说,万一人没来,我们就给他儿子打电话问情况。阿昌没有电话,但把儿子和两个女婿的电话号码都写在墙上,邻居们有事可以方便联系。他的老伴已经过世,最大的女儿也已经60多岁,子女们劝他退休,他却不愿意。“一是习惯了,我自己身体还行,能继续做下去;而且多个老主顾们,都要找我剃头的,三天不来就要打电话问。”他说,自己生癌症那会儿,邻居、主顾们知道以后纷纷去家里看望,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这个店能开到什么时候就开到什么时候。”(晚报记者王晶文/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6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