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剃刀 >> 剃刀优势 >> 深度长文人类有没有可能是宇宙中最高等级文
如果让你回答这个问题,大概率会给出“不可能”这样的答案。大多数人也会给出这样的答案。
但我想说的是:有这个可能,而且可能性还不小。看到这里,你肯定会嗤之以鼻,满脸不屑:这怎么可能?宇宙这么大,人类文明怎么可能是宇宙中最高等级文明呢?
不要太着急反驳,不管什么样的结论,绝不能是简单的“我认为如何”,最重要的是拿出一定的证据,通过分析让人信服。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分析一下地球生命的发展历程。
任何智慧文明都是从生命本身开始的,那么,就让我们聊一聊生命的诞生。
宇宙起源于亿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初期只产生了氢和氦,其中大部分都是氢。氢和氦显然并不能构成生命。生命的出现需要各种元素,包括重元素,这些元素需要从第一代原始恒星的热核反应里获取。
这意味着生命的诞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生命诞生之后,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演化,演化期间,对环境的要求是极为苛刻的,比如说要求恒星必须保持足够长时间的稳定,就像我们的太阳那样,只有这样,才能让生命有足够长的时间去演化,朝着更复杂的生命演化。
而宇宙中的第一代原始恒星,寿命通常都是非常短暂的,它们爆炸之后残留下来的物质会成为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恒星的原材料。科学家们分析,只有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恒星才能保持足够长时间的稳定,而我们的太阳至少属于第二代恒星,也有科学家认为太阳属于第三代恒星。
从条件上来讲,太阳的位置堪称完美,可以说是位于银河系最黄金的位置,地理位置极佳。距离银河系中心大约2.6万光年,这样的距离让太阳足以远离银河系中的超级黑洞辐射的高能伽马射线暴,同时又处在银河系引力场的保护中。
其实银河系的宜居带并不是很宽广,这意味着银河系大部分区域其实是不适合居住的,比如说银河系中心附近,虽然恒星分布很密集,但那里环境极其恶劣,生命在那里很难生存。
还有,太阳并没有伴星,可以说是“一家独大”,非常稳定,在这种环境里,行星被甩出太阳系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而宇宙中太阳这样的恒星存在方式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双星甚至多星系统。
如此来看,虽然宇宙中恒星数量众多,但位于宜居带的恒星只占了一小部分,而在这一小部分里面,大部分又是双星甚至多星系统,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数量就很少了。
即便是剩下的恒星数量很少,但其实这其中的大部分恒星系统里,大部分还是不能出现生命,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恒星系统里有类地行星吗?我们知道,类地行星是生命诞生的基础,而现实的情况下,类似行星是很少的,大部分都是木星土星那样的气态超巨星。
其次,即便是有类地行星,这些行星又必须刚好位于恒星系统里的宜居带,这样才可能让液态水得以存在。同时类地行星附近不能有大质量行星,否则很容易受到引力扰动,导致轨道错乱,甚至被弹出太阳系。
就算排除了所有不适合的因素,最终我们找到了一颗位于宜居带的,质量刚刚好的类似行星,这样的行星比例肯定很小,但考虑到宇宙中天体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所以绝对数量并不算少,但也多不到哪里去。
但是还没有完,仅仅位于恒星系统的宜居带的类地行星,远不能让生命诞生。
第一,类地行星有液态核心吗?如果没有液态核心,就不能产生保护生命的磁场,高能宇宙射线就会长驱直入,杀死任何可能诞生的生命。看看如今的火星就是这样,火星也位于太阳系宜居带,但上面没有任何生命迹象。
液态核心产生的磁场不仅能阻挡高能射线,同时也能保护大气层,不让太阳风吹走。同样是火星,数亿年前与地球一样有浓厚的大气层,但不知怎么火星核心失去了活力,没有了磁场,于是大气层被太阳风吹走了。
有磁场和大气层还不够,有液态水吗?
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上科学家们发现,液态水就等同于生命,不管再恶劣的环境,只要有液态水,就有生命存在。液态水是有机物进行复杂化学反应的最好介质和场所,是生命大分子诞生的必备条件。
除了以上条件之外,闪电,卫星,陆地,地质循环等等条件,在生命诞生的过程中都很重要。比如说月球对于稳定地球自转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地球有了稳定的春夏秋冬。如果没有月球,地球的自转轴就会变得非常不稳定,环境也会经常发生剧变,这样的环境很难出现生命。
同时,如果一颗行星上没有陆地,低等生命可能会在海洋里出现,但很难演化出高级智慧生命。
另外再强调一点,以上所有条件都需要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才可以,至少保持上亿年的稳定,只有这样才能让高级智慧物种有充足的时间演化出来。那么在我们银河系,拥有以上条件的星球有多少呢?
只有我们的地球!起码目前我们没有发现存在另一颗星球。而且天文学家们发现的所谓类地行星,其实与地球近乎完美的环境相差太大了。
一个更残酷的事实是,不是说与地球环境相似度达到90%就差不多能出现生命,理论上讲,即使相似度达到99%,剩下的1%的不同都有可能导致完全不一样的结果。这种现象就像人类与大猩猩的基因相似度达到了99%,但我们都知道人类与大猩猩有多大的区别!
退一步讲,即便是有一颗行星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与地球一样,就好比让地球的历史重新来一遍,人类还会出现吗?
理论上人类的确还会出现,但实际上出现的概率非常非常低,低到几乎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为什么会这样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生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任何再简单的生命,哪怕是单细胞生命都要比如今最先进的计算机要复杂得多。有时候就像,如此复杂的生命结构竟然能凭借大自然自由掩护出来,太不可思议了,能够感受到这肯定是概率极小的事件。
当然,也不能因为“生命演化出来的概率极低”就拿所谓的“神创论”来否定进化论。有人经常提出这样的观点:把一个手表全部拆开,电子器件扔到大海里,看看能不能自行组装成手表。如果不能,细胞这种比手表更复杂的生命,怎么可能自行演化出来呢?
这种观点其实就是典型的“先入为主”,片面地看待生命进化问题。生命基本元素是活的,可以进行复杂的化学反应,可以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这些都是非生命的东西不能匹敌的。
其实往深了讲,这很可能就是智慧物种诞生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第一个大过滤器,任何智慧物种都是起源于最原始的生命,如果原始生命,比如说简单的细胞结构不能在极其巧合的背景下出现,自然就谈不上智慧生命的诞生了。
即便是最原始的生命,一个单细胞物种的诞生,也需要极其漫长和复杂的过程,地球诞生十亿年之后,才出现了最简单的生命形态,可以想象生命的出现有多难。
刚才说了,即便是单细胞生命,也要比人类制造的任何东西都要复杂得多,要想说清楚单细胞生命的诞生过程,估计需要非常非常专业的生物学家才能做到,没有几万字是不行的,因为其中会涉及DNA,RNA,ATP,ATP的能量供应,多肽的中心法则,还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等各种复杂的生命组织结构!
我们继续退一步,就算老天足够眷顾,第一个原始生命最终还是诞生了,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然后呢?单细胞生命要想演化出智慧物种,路还长着呢?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会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意外,一不小心就嗝屁了。
别的不说,某个随机飞过来的高能伽马光子,一下就基本上让好不容易出现的生命嗝屁了。
我们接着往后退一步,即便原始生命非常幸运,最终存活下来了,接下来呢?继续万里长征吧!
这个原始生命需要数亿年的时间,才能遍布整个大海,不要以为生命遍布海洋一切都万事大吉了。你知道吗?地球上的海洋生命直到大约3亿年前才爬上陆地,朝着更复杂的生命形式进化。
也就是说,海洋生命花费了大约30多亿年的时间,最终才爬上了陆地!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在这个漫长时间里,地球必须始终保持相对较好的地理环境。
而海洋生命爬上陆地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氧气,蓝藻布满了几乎整个大海,制造出大量氧气。
不要以为氧气是好事,事实上,对于早期的地球生命来讲,氧气非但没用,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毒气”。早期的生命并不喜欢氧气,比如说细菌和蓝藻遇到氧气都会“惊呼”:快跑,氧气来了,快跑!
但是氧气来了,谁也挡不住,结果就开始了物种大灭绝。于是来到了第二个大过滤器,也就是真核生命的出现。
复杂的多细胞生命几乎全是真核生命。问题来了,真核生命一开始是如何诞生的呢?说白了,也是随机诞生的!
可以这样简单理解。某一天,某个细菌有点饿,于是吞噬了某个蓝藻,通常情况下,吞噬之后就会消化掉。但不知怎地,这次吞噬竟然没有消化而最终形成了共生关系,蓝藻最终形成了叶绿体,然后就形成了线粒体。
这确实不可思议,吞噬了某种东西,最终不但没有消化掉,反而让它活着为自己不断提供能量!
真核细胞诞生之后,地球生命才正式进入正轨,生命开始朝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于是,寒武纪大爆发开始了。
然后海洋生物登上陆地,进化出爬行动物,比如说统治地球一亿年的恐龙。不幸的是,大约万年的一颗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从而给哺乳动物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为人类的出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行星撞击地球,肯定是随机事件。这也意味着,如果那颗小行星没有撞击地球,你认为恐龙可能灭绝吗?可能性很小,而在恐龙强大的统治力面前,哺乳动物根本没有多大的发展空间,人类的诞生更是无从谈起。
一下子说了这么多,我知道很多人对以上过程有不少疑问,下面来一一解答。
首先,什么是生命?
生物课上是这样定义生命的,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个体就是生命,具体表现为自我复制,对外部环境的应激性等特点。但这里好像有一个盲区:病毒算生命吗?
从生命的定义来看,病毒确实是生命,病毒能自我复制。但是病毒能繁殖吗?很多人认为病毒不能繁衍,其实这又牵扯到了我们对繁衍的定义。什么是繁衍?
通过碱基互补配对来复制自我的行为,就是繁衍,但这里又有一个例外,脱氧核糖核苷酸链是生命吗?
到最后,你会发现很多看似生命又是非生命的东西出现了,比如说类病毒,拟病毒等。也就是说,人类对于生命的定义其实也是很矛盾的,没有统一的标准。
说白了,生命与非生命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用专业的术语来讲就是:大自然通常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循序渐进中发展的,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
如果我们非要找到一个明确分界线的话,最终一定会陷入“谷堆悖论”当中。什么是谷堆悖论?简单讲,一粒米不是一堆米,两粒米也不是一堆米,那么多少粒米才算一堆米呢?假设一万粒米是一堆米,那么粒米就不算一堆米吗?
其实,通俗来讲就是“量变引起质变”。一定要记住,我们需要用辩证唯物的思想去看待生命诞生的过程,不然很容易走进死胡同。
而我个人认为,其实病毒不能算作生命,因为与自我复制相比,代谢才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明白了生命的定义,我们再来看看一个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
这个原理其实很简单:如无不要,勿增实体。什么意思呢?对于任何现象的解释,所做的假设越少越好,越简单越好,只有这样才更可能是对的,是真的。
这里强调一点,奥卡姆剃刀原理并不代表就是正确的,它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个原理在面对某些诡辩,以及通过各种假设推导出来的结论时,非常有用。
举个例子,人类为什么看不到“神”的存在?有两种可能。
第一,神的确存在,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人类就是观察不到,或者说神故意不让我们看到。
第二,神并不存在。
两者可能哪个可能性更大呢?利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假设更少的往往是更好的,显然第二种可能的假设更少,当然就更可能是对的。
同样的方式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人类一直没能发现其他智慧物种。
第一,存在更高级的智慧物种,但不知道为什么人类一直没有发现。
第二,不存在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文明。
用奥卡姆剃刀原理分析,显然第二种可能性更大。因为第一种可能性需要更多的假设。
当然,正如刚才所说,奥卡姆剃刀原理并不意味着正确。但是正如我刚开始花费大量时间分析的那样,生命的诞生需要极为苛刻的条件,智慧生命的诞生更是如此,需要各种近乎完美的机缘巧合才能出现。
同时,生命的进化完全是随机行为,并非一定会朝着智慧的方向进化。需要某个突变的基因正好朝着智慧的方向进化,然后进化出来的智慧基因正好又被大自然保留了下来,而这种事情发生的几率实在太低了。
很多人还会有另外一个质疑:你说了这么多,都是建立在地球生命的基础上分析的,认为生命只可能在地球这种环境里诞生,但并没有哪条大自然法则表明生命只能在地球这样的环境里出现,碳基生命也并非是宇宙中唯一的生命形态。
理论上确实是这样,天文学家们当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但他们为什么还要以地球为标准去寻找外星生命呢?
天文学家们都很聪明,但他们也别无选择,只能这样做。事实上,很多人并不知道,以为寻找外星生命就是拿着一个超大望远镜,对着某颗星球亲眼看看是否存在生命。
如果能够这样,当然好了。事实上并非如此,与其说天文学家在寻找外星生命,倒不如说他们在寻找生命生存需要的环境!
不要说是外星生命了,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连任何一颗系外行星都看不到,天文学家们发现的系外行星其实都是间接发现的,由于距离太远,加上行星在恒星的衬托下都很暗,人类根本不可能看到任何一颗系外行星。
如果连行星本身都看不到,怎么可能看到上面是否存在生命呢?
结果只能这样:天文学家根据生命诞生需要的环境,通过寻找这样的环境来寻找外星生命。
那么什么样的环境能出现生命呢?答案就在我们眼前,地球不就是答案吗?难道天文学家非要放弃地球这个标准,非要标新立异寻找所谓的“其他生命形态”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非要这样做的话,也不是不行,起码我们需要在实验室中发现某种环境确实能出现生命,然后再寻找拥有这样环境的星球。
毕竟,地球对于我们来讲是已知的,其他生命形态需要的环境是未知的,用已知寻找未知显然比“用未知寻找未知”更靠谱。
最后,我想说的是,没有发现外星生命,尤其是智慧生命,对于人类来讲是好事。因为按照大过滤器思想,那极有可能意味着人类真的是唯一的幸运儿。
想一想,一旦人类发现了外星生命,甚至外星智慧生命,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人类是幸运儿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外星生命的存在,意味着人类也是普通的,与那些可能早就被毁灭,或者即将被毁灭的生命一样,人类迟早有一天也逃不过让人绝望的大过滤器。
所以说,不要以为“人类是宇宙中的最高等级文明”就是坏事,对于人类来讲很可能是好事,没有发现外星文明就等同于“没有消息”,对于人类来讲,“没有消息其实就是最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