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度量五、测量限制的宇宙现在,小学生也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转。然而,在早期人类观念里,“地心说”才是正统,存在了一两千年。而且,翻阅历史,我们发现,不论是什么民族,或多或少都有“地心说”的影子,这个我们不难理解,古人抬头看天,发现太阳、月亮、星星都在围着我们在旋转,加上人类唯我独尊的基因,古人得到“地心说”的结论理所当然。现代人抬头看到的和古人差别不大,但现代人大脑中明白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所以看到星星围着我们转才不会引起错乱的意识。但我们不能直接说“地心说”是错的,地心和日心只是我们选取的参照点不一样。选取地球为中心,建立一套理论,描述太阳系行星的相对运动,是可以做到的。通过地心理论,我们也可以计算到,在星空中,行星在什么位置绕大圈;在什么位置绕小圈;在什么位置会停留;甚至在什么位置会逆行。只是地心理论解释行星运动会相当复杂,而且因为描述的不精确性,过段时间,我们还要对理论进行修正。而换日心说来描述行星运动,就变得简单明了,行星只是绕着太阳转圈。虽然从地球上看来,行星的运动还是在某些位置绕大圈;在某些位置绕小圈;在某些位置会停留;甚至在某些位置会逆行。因为,目前为止,人类还不能跑到太阳上去看星星。用日心说解释行星绕圈圈,和在地球上看行星躲猫猫,不会引起我们的意识错乱。是因为太阳不仅在太阳系中心,还在我们的心中。选用日心说是我们选取了更简洁,更科学的理论。其实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简单来说“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运用到科学,奥卡姆剃刀原理表述形式为:当你有两个或多个处于竞争地位的理论能得出同样的结论,那么简单或可证伪的那个更好。对于科学理论也可以表述为:如果你有两个或多个类似的解决方案,选择最简单的。需要最少假设的解释最有可能是正确的。从日心说出发,科学家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科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十七世纪,伟大的牛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集大成的总结给出了牛顿力学体系,并且为了说明白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牛顿用了绝对时空。绝对时空需要绝对静止参照系,所以“以太”这种假设出来的物质,便被科学家请上了台面,充当绝对静止参照系。一直存在了几百年。二十世纪初,物理大神辈出。大神中的大神爱因斯坦出手了,爱因斯坦说没有以太,没有绝对时空,只要两条简单的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便可解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没有什么绝对时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时间和空间也是相对的。这就是横空出世的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就像新的日心说,从狭义相对论的角度看去,时间不再有特殊地位,惯性参照系中的运动物体的时间会变慢,尺子会变短。牛顿从日常感觉出发,对于速度和时间的解释也更接近于我们的自我感觉,速度可以叠加,时间不可质疑。爱因斯坦抛开自我感觉,正如抛开了“以地球为中心总结星星的运动规律”的方法,只需要换一种角度解释,从简单的原理出发,得到结论是简洁优美的,虽然结论是不合常识,不容易理解的,但经过验证符合实际。从狭义相对论推导出的质能公式,只用四个符号,就告诉人们质量和能量之间的秘密。我们从地球望去,行星的运动不是在围着我们绕圈,但我们用行星绕太阳转圈的理论,就可以完美的解释为什么我们看行星时快时慢的运行,并且可以精确的预测行星的位置。牛顿相信空间是绝对,是平直的,和古人相信大地是平直的其实并无二样,还有牛顿力学中的时间匀均流逝,都是从自我感觉出发的结论。爱因斯坦却不管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感觉,从简单的原理出发,引入新的变化方式,洛伦兹变换,描述了运动时空间和时间的相对变化。为什么要重复地将地心说多说几遍呢?因为人们试图将量子理论和相对论融合的时候。尤其是解释量子理论不确定性时,提出了人的主观因素影响结果的解释。可怜薛定谔既生又死的小猫咪,猫咪的生死完全取决于人们看与不看猫咪。就像是说,月亮在不在天空上,完全取决于人们看不看她。还有形如鬼魅的量子纠缠,有人直接就和意识联系在一起解释。诸如此类的还有多重世界平行宇宙的理论,观测者每次观测薛定谔的小猫咪时,都会分裂出另一个世界,一个世界量子塌缩小猫咪死了,另一个世界量子没有塌缩小猫咪活着。我们似乎又看到了熟悉的情景,为了解释地心说,科学家提出了晦涩难懂的本轮-均轮模型。那么,现代物理的地心在哪里,那就是我们的测量行为。尤其是量子力学,被称为经过最精准测量验证的理论。然而,正如在“地球上看到的不规则行星运动”和“日心说”理论之间的关系一样,我们的测量行为其实是地球上看行星,然而隐藏在背后的是宇宙和量子运行的规律,发现总结这些规律,可以解释我们测量到的,也可以解释我们无法测量的现象。测量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宇宙的真理,真理决定测量,测量检验真理。未完待续献给八千女神——量量度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