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整个儒家对宗教和鬼神的态度,对中国人年来的宗教-世界-哲学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宗教是几乎每个民族都会有的产物,可以说,代表着一个民族的世界观和哲学观,中国从孔子开始的宗教观念和态度,其中折射出了中西方思想中的巨大鸿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文明的走向。孔子的奥卡姆剃刀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孔子对宗教究竟是什么看法。在《论语·雍也》中记载: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译成现代文就是: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智(知),孔子说:“专心致力于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在孔子看来,君子首先要做好该做的事,尽必须的义务,对于鬼神,应该敬而远之。所谓敬而远之,顾名思义:离得远远的向鬼神表示敬意,重点是“远之”,不要和鬼神凑的太近。在《论語·述而》中更是直接记载: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不语怪力乱神。关于这段,《论语章句》中是这样解释的:“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聖人所不語。鬼神、造化之跡,雖非不正,然非窮理之至,有未易明者,固亦不輕以語人也。謝氏曰:『聖人語常而不語怪,語德而不語力,語治而不語亂,語人而不語神。”也就是说,怪力乱神中的“神”,指的是不能以常理测度,在现实中无法看到和触摸到,和普通人日常生活无关的事物。《论语章句》中引用的“谢氏”是北宋理学大家谢良佐,程门四先生之一。他的解释深刻影响了朱熹和南宋以后的中国论语注释学以及整个儒家学说的发展。怪、力、乱、神,分别对应了常、德、治、人。总的来说,孔子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