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

调查丨合肥经开区擦亮产城融合的美丽底色

发布时间:2023/5/5 15:54:25   

编者按

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给经开区转型发展带来诸多利好。我国有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改革开放探索的先行者。新时期,国家级经开区面临转型升级的新课题,如何加快推进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发挥好其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优势?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样本进行了调查采访,探究经开区超前谋划布局、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密码。

合肥经开区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系列调查(5)·美城市

图片来源:新华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王彩娜■陈军君

涵养产业、滋养人才、普惠群众。一个城市就是一个映像,一种具有鲜明特质的代表力和竞争力。

年建区的合肥经开区,20多年励精图治,在一片岗冲之地打造着属于他们的城市映像。在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的同时,他们不断创新丰富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特别是“十三五”以来,顺应产业发展,树立城市工作的系统思维,致力于解决城市管理顽疾,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在奋力‘二次创业’的同时,把建设精品城市作为实施创新提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实现城市和经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合肥市委常委、合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杨伟说。

问题导向,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工作,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合肥经开区探索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现代化的新路径。

作为一座新城,合肥经开区是从最初的入区工厂、居民安置点、学校一点点长起来的。合肥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刘勇介绍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该区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招商引资和建设上,在社会管理上,重点是解决被征地农民的住房和就业“两个安置”,推动农村向城市、农业向二三产业、农民向城市居民“三个转变”,在城市管理上没有压力。“而现在,城市人口从最初的3万余人,发展到突破60万,无论是市容市貌,还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小区、菜市场等,都需要实施精细化管理。”

随着合肥经开区“二次创业”的开启,该区党工委提出,要对标长三角,全面提升产城融合品质。以问题为导向,该区制定出台城市管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年),目标指向“精细化、长效化、常态化”。

七大工程,推进城市三年提升行动

城市道路管养较差、菜市场品质低下、拆迁安置小区环境破落、流动摊群点屡禁不止……多年来,合肥经开区深受上述问题困扰,区内群众对此颇有意见,经常投诉甚至上访。

奔着问题去,盯着难题改。实施城市管理,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堵点”,就是合肥经开区聚焦的重点。

瞄准道路、小区、菜市场、摊群点、空闲地、公厕、违规驾校等七个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合肥经开区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实施城市管理三年提升行动计划,推进“七大管理提升工程”,补短板、建精品,最后实现精细化、长效化、常态化管理。

“住在经开区,一出门就有步道,这样的慢行系统特别符合现代生活需要。”夏日的早晨,家住合肥经开区金星家园的徐鹏照例开始晨跑,沿着铺设墨绿色透水砼面层的绿道,围绕翡翠湖公园跑一圈,刚好五公里。

自年起,合肥经开区计划用三年时间新建、改造条(段)精品道路,道路提升整治内容包括交通改善、景观提升、市政改善、建筑改造四个方面,每个方面都精心打磨。如在交通改善方面,除了提升市政路面、新建改建慢行系统,还对路边停车位进行规划整治,并设置公交专用道;在市政改善方面,提升人行道铺装,完善智能交通,提标市政管线和雨污水系统等。“以前搞经济建设,道路主要为车铺设,现在高质量发展,人开始成为道路的主人。”合肥经开区建设发展局局长姚峰这样说道。

从“车”到“人”,这是一个大转变。而呈现在合肥经开区人们面前的城市管理细节越来越丰富。在该区海恒菜市场,工作忙碌的市民直接在网上订菜,下班就可到菜市场冷柜中领取。而就在几年前,合肥经开区的几个菜市场规模小、管理差,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自从实施菜市场新建改造工程后,昔日“脏乱差”变身“小清新”。“菜市场里外都变得干净、亮堂了,以前的异味也几乎闻不到了,场内还配备了空调等硬件设施,就跟商超一样。”刘桂珍的买菜新体验是合肥经开区市民都有的感受。

投资4亿元,按照“高起点、高标杆、高水准”的建设和管理目标,合肥经开区将全区包括海恒菜市场在内的13个示范菜市场进行提档升级,并建有信息化和追溯系统,成为合肥城区菜市场的“颜值担当”。

在该区蓬莱花园小区,记者看到,颇具特色的大门,雅致亮丽的建筑立面,小区内环境整洁,绿化景致,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如果不是随行工作人员提醒,记者不敢相信这是一处已有15年之久的拆迁安置小区。

蓬莱花园的蝶变,源自合肥经开区实施的拆迁安置小区改造提升三年滚动计划。按照每平方米元标准,改造提升包括室外附属配套改造、围墙等安防设施加固、停车场地及绿化休闲娱乐场所增设、物业管理设施提升等。自年以来,全区已投入6亿多元,先后改造提升了19个小区,剩余11个也将陆续完成。

破立并举,城市管理机制再造

 

如何破解城市管理“反复抓、抓反复”的难题?

合肥经开区进行体制和机制再设计,实施了一套城市管理的新体系、新办法。在采访中,记者切实感受到这种体制机制再设计的“绣花精神”。

首先,有一套完整的方案和体系。年3月、年7月,该区先后印发两版《城市管理三年提升专项行动制度汇编》,为城市管理树目标、定时序、立规则、行标准,所有人员人手一册,对标对表,一目了然。

其次,在具体实践中,该区创造性作出设计和安排。面对每一个问题、每一项行动,都制定并实施“三个方案”:规划建设(改造提升)方案,补短板、提质量;管理方案与考核方案,实现严管重罚,“一次问题都不允许出现”,不留整改的余地,真正做到管得住、管得牢。

“过去考核只看现象‘有没有’,现在考核要看效果到底‘怎么样’。”刘勇表示,参照三年提升行动白皮书,管理和考核的标准细之又细,对道路上的漂浮物要求精确到米,对菜市场的管理定责到人,对绿化的养护细化到天……标准是一剂“良药”,诸如绿化一包了之,缺乏管理;道路建设管理多方有责,却都不能尽责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全都得到解决。

规则和标准有了,如何做好监管?“过去,我们实行服务外包,将市政、绿化、环卫、排水等管养事务进行市场化招标,然而对市场主体履约缺乏深入、细致的监督,这直接导致了城市管养问题层出不穷、水平低下。”说到具体工作落实,合肥经开区城市管理局局长赵志刚深有体会。

去年,合肥经开区创新实施“城市大管家”制度,由城市管理局作为城市管养事务的行政监督主管部门,委托区属公用事业服务公司,对市场化招标的养护单位行使监督责任,保证市场化管养合约有效履行,切实提升城市管养水平。

公用事业发展公司总经理李茂茂向记者介绍说,作为监督方,他们的工作原则就是“严格按照合同管理”。“比如在道路的管养上,我们实行道路网格化管理,明确管理标准和责任人,开展常态化徒步巡查,尤其对精品道路,保证每日巡查,发现问题立即督促整改。”

为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合肥经开区坚持高位调度,成立城市管理三年行动总指挥部,由区党工委一把手任总指挥长,每周专题调度,每季度总结讨论。

管理模式的变化,实质上是人的行为变化,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就是在这样的“痛苦”之下,合肥经开区城市管理的新机制、新办法稳步向前推进,取得了可喜成效。人的行为统一了,开拓前行的步子也就迈得更加坚定。

管中窥“治”,创新基层治理模式

 

发动身边人管好身边事,将城市管理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合肥经开区探索实施全新的基层治理模式,努力实现城市环境与人的素质“双提升”。

在拆迁安置小区改造提升中,居民代表选出小区协商议事委员会,改什么、怎么改,大家说了算,停车位不足、私自开门等一批“老大难”问题全都迎刃而解。此外,合肥经开区为改造提升设置“门槛”,明确规定小区里有违章建筑的不改,居民公约签订率低于95%的不改。“此举关键在于激发居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意识。”该区莲花社区党委书记海道勇介绍说,“此前他们社区的拆迁安置小区物业费收缴率很低,通过小区改造提升和加强管理后,现在的收缴率普遍提升。”协商共议、合力共建、自主共管“三张牌”,让居民们不单单享受小区提升带来的成果,更主动参与到小区自治管理中。

基层管理千头万绪,简单、管用、有效是关键。

合肥经开区一方面在各社区推行“党建+社居+物业+”管理新模式,解决此前长期存在的居委会和物业“两张皮”问题,群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直线提升。另一方面,成立街区管理“商户联盟”,设立“市民街长”,成为物业管理和城市执法的有效补充。

更多“共治”“共享”的探索正在实践中。“今年,我们将在‘市民园长’的基础上设立‘市民路长’‘市民河长’,引导全区居民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合肥经开区建设发展局负责人介绍说。

大刀阔斧改造后的大学城商业街,挥别流动摊,变身精品街区;“智慧菜市场”干净放心,数字化显示系统引人侧目;推行“市民园长”的南艳湖公园内,公厕仿若一座座林间小筑,与周边景致融为一体;垃圾智慧分类项目覆盖多个居民小区……

“加快推进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营造良好的宜商宜居宜业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使命使然。”杨伟说。

主编丨毛晶慧见习编辑丨曾紫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6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