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

三大哲学武器,除了奥卡姆的剃刀,你还知道

发布时间:2024/10/12 19:28:48   
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xuexily.com/nxpbd/npxqd/682.html

“1

遇到两个哲学家讨论复杂的哲学问题时,听众可能常会疑惑他们究竟在争论些什么。听众或许会自问,为何他们不干脆同意最简单的解释即是最好的解释,然后就此打住。

事实上,大部分哲学家对这点颇有共鸣。“奥卡姆的剃刀”此一知名原则是以威廉·奥卡姆(WilliamofOckham,-)命名,他是中世纪的修道士,笃信此一原则。奥卡姆的名言便是:“除非有必要,存在无须增多。”他有一种“剃刀”法则深受现代科学家和一般人的喜爱,那就是:如果有两种对立理论可以同时解释某一已知现象,较为简单的那个会略胜一筹。

奥卡姆原则隐含了“其他一切条件均相同”这个前提。解释力强弱无分轩轾时,最简单的解释才会胜过较复杂的解释。如果后者的解释力比前者更强,我们会宁愿选择后者。奥卡姆并未将简单性凌驾于一切之上,他只是认为,若两种解释都同样适当说明某一现象,则可依简单与否来加以选择。

“2

苹果落下而打破树下的人的额头,只告诉了我们某件事是跟着另一件而来,并未透露前一件事“必然”导致后一件事发生。人类对于“必然”的信念根本不是推论,而只是一种不断观察后的习惯。

休谟认为真正值得认真探究的对象只有两类:“观念的关系”(relationsofideas)与“事实”(mattersoffact)。第一类是关于几何学和算术。

这类关系仅靠思维即可得知,无须依靠任何外在经验;另一方面,我们用来证明“事实”的方法则大相径庭,任何偶然事实均有可能主张反面结果而不致自相矛盾。太阳明天不再升起的可能性正如平常每天日出一样可以理解。要解决事实问题,必须走入世界,诉诸自身经验。

对于某些无法通过数学推理或经验观察加以解决的事物,休谟提出一项简单的准则,此即著名的“休谟的叉子”:当我们在图书馆里学习时,我们拿到一本神学或哲学的书籍,就必须问道:这本书是否涉及量与数的抽象研究?没有!这本书是否涉及事实与存在的经验阐述?没有!那我们就将它丢到火堆里,因为这本书可能只包含了诡辩和欺骗。

“3

尼采试图告诉世人,我们建构至高无上的真理的基础——我们的偶像——只不过是历史的产物。他认为这个历史,只是一段自欺欺人的可悲故事。

尼采认为我们所发现的真相绝对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而是个人的真相意志(willtotruth)强加给它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质上是混乱无序的。当个体的自我追求不变之时,即将秩序强加给混沌的世界。人类理解世界的体系不过是哲学家们的意志的纪念碑。这样的系统不是依逻辑而建构,反而更像是一种艺术创造。

既然像上帝爱万物这样的虚妄观点能在痛苦的现实中为世人带来安慰的话,那么科学家无条件地选择偏好“真理”而不是“虚妄”只不过是一种道德上的偏见而已。它甚至是一种自我毁灭的偏见,因为在尼采认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对独立于我们的知觉的“真实”世界的信念,转向内部并否定了自身赖以存在的基础。

这个过程从柏拉图就开始了。柏拉图曾构想一个由智慧和美德所掌控的“真实”世界,后来这个“真实”世界和基督教相互融合,以上帝的形式给世人以希望。到了康德的哲学里,理想世界的性质超出了人类理解能力之外,但它至少是存在的。然而,后来的哲学家仍继续追问,人类怎样才能够期待从不可知的事物身上得到指引。

于是,正如尼采所言,所谓“真实”的世界根本是“无用而多余”的,它需以“表象”世界为呈现媒介,而这样一来,事物便不可能“在自身之中”呈现真理,即使最明显的“事实”亦是一种解释。尼采也承认,他自己这种观念,本身只是一种诠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2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