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剃刀 >> 剃刀用途 >> 运动入云端体旅相融合南京市民健身
“一站式”健身体验、运动“打卡”热门景点、一边跑马一边做公益……运动入“云端”,“体旅”相融合。如今,一提到健身,市民眼前浮现的,不再是“撸铁”的单调画面,健身爱好者们有了更多样性、智慧化的运动方式。运动已经不再是简单强身健体,作为传递正能量的方式,它正成为都市生活的一种新时尚。“一站式”健身体验,引领智慧健身潮流
全民健康,重在日常。对于南京市民来说,举步可就的健身场所,早已是生活的标配。
在花神湖畔的二代智慧健身路径处,家住仁恒翠竹园的姚晓敏第一次接触到智能健身器材,“好玩哎,第一次尝试!”这套二代智慧健身路径共有智能漫步机、智能推举训练器、智能钟摆训练器等10件智能器材,器材上配有电子屏幕,会根据健身者的运动状态,动态显示心率、消耗的卡路里等数值。
去年8月,西善桥街道智慧社区健身中心正式面向社区居民开放,这是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指定的7家试点单位之一,也是江苏省唯一试点的智慧社区健身中心。健身中心同时配备客流和能耗监管系统、智能健身及配套设备和系统、智能化环境系统。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的实时洞察,智能健身系统可以涵盖从检测、评估、出运动方案到执行的健身全流程。全息沉浸式多媒体运动教室,则可以通过增强现实(AR)、视频体感、人机互动等技术的应用,针对性解决场地、天气、时间等限制条件对日常健身的不利影响,带来更富有趣味性与挑战性的健身体验,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运动健身的便利性与舒适性。“在这里健身,感觉就像多年前科幻片看到的一样,特别新鲜有趣。”社区居民张晓平笑道。另外,健身中心还特别设有残障人士复健区,以及专门服务于老年群体的运动健康促进平台。
“体旅”相融合,打造全民健身新时尚
从寂寂无名的小村庄,到经常在央视五套“露脸”的全国知名运动胜地,浦口的水墨大埝景区,把体育和旅游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水墨大埝景区位于风景秀丽的老山北麓,过去,这里是一个水电路“三不通”的穷山村。大埝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明海回忆道:“小时候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非常穷的小山村,没有什么产业的带动,出行几乎都是靠步行,道路不通,老百姓的饮水、用电也不通,非常闭塞。”
年,大埝村迎来新机遇,南京青奥会山地自行车比赛从此地穿境而过,泥泞小路变身时尚赛道。村里决定抓住青奥机遇,以自行车主题为引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年4月,水墨大埝旅游度假区正式开园,充分整合山、水、泉、林资源,挖掘大埝水库及青奥自行车文化资源,主推山村休闲度假、运动休闲、文化体验和乡村民俗旅游,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光是今年,就有好几场大规模赛事在我们景区举办。比如10月份举办的南京市第18届‘世界步行日’健走活动、国庆黄金周举办的亚洲户外运动节,还有在11月份举办的年全国山地自行车锦标赛等。”水墨大埝景区相关负责人张重美说,全国性的大型体育赛事会带来旺盛的人气和“财气”,“我们每年举办的全国山地自行车赛都会在央视五套直播,赛事期间,吸引体育运动爱好者近万人次,带动了景区及周边的餐饮、民宿、娱乐等消费,初步推算拉动消费近百万元。”
刷的不仅是步数,更是生活的正能量
进入金秋时节后,南京的马拉松赛事开始多了起来。11月22日,南京江北新区半程马拉松即将开跑。在赛前新闻发布会上,组委会宣布,赛事特别设置了个免抽签直通公益名额元/人,公益报名费用将全部用于公益项目捐赠。
以赛事回馈城市,“公益+生态”的马拉松理念,已经成为很多南京跑友的共识。在他们眼中,奔跑不再是单纯的刷步数和强身健体,更要通过跑步,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
在南京跑友圈里,江豚湾湾酷跑俱乐部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们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南京的各大景区,还跑到了全国多地,甚至世界知名城市。
从“不断参赛、快乐地跑”,到“投身公益、为爱奔跑”,年以来,江豚湾湾组织过多次公益挑战赛,通过跑步来向社会募集爱心资金。他们为贫困山区的儿童而跑,为保护长江里的江豚而跑,为宣传垃圾分类而跑,这种变化与成长,也离不开越来越美的健身环境和时尚健康的健身理念。
“跑步,也让我们更能发现城市的美。”俱乐部负责人孙海告诉记者,这些年,南京的新景新貌层出不穷,绿道和健身广场越来越多,全民健身的硬件设施不断提档升级,“就拿滨江绿道来说,以前江边除了几个渡口外就是荒滩。这些年,我们亲眼看着政府打造了滨江风光带,铺设了绿道,沿途还有了公共卫生间、健身补给站、休憩点等等。放眼全国,这么漂亮实用,能跑完一个半马的绿道都是不多见的。有时候外地跑友过来,都十分羡慕这段滨江跑道。”
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9平方米
近年来,我市加速完善文化体育圈建设,高密度布局健身场所和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向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我市已经建成室外健身路径套、体育公园10个、健身小绿园70个、足球场地片、健身步道.21公里、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6个和街(镇)体育活动中心个,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覆盖率、完好率保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19平方米。创建“宁体汇”体育惠民信息平台,上线运营并提供“低、免”开放服务的社会健身场馆达家;全国首批、全省唯一智慧社区健身中心示范作用明显;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62.5%,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设施全面开放,公共体育设施“低、免”开放率%。
组织体系趋于完善,实现体育总会(分会)在市、区、街(镇)全覆盖,各类体育社会组织达个,单项体育俱乐部个;建成43个提供健身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实现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化、规模化建设持续加强,建成国家级站点3个、省级指导站6个,镇(街)站点覆盖率达92%,每年为超过5万市民提供免费服务;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名、上岗率95%,每千人拥有5.人。每年组织场送“全民科学健身大讲堂”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0项次以上,参与人数余万人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5万人,占比44.65%,体质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6%以上;中小学生体质优秀率14.3%,居民健康素养水平31.7%。市民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满意度达89.52%。
(原标题《运动入“云端”“体旅”相融合市民健身便利性与舒适性感受越来越强烈》)